「大愛獎」得獎人介紹(10) | 得獎人姓名:鄭巧巧女士

得獎人姓名:鄭巧巧(祖母)

年齡:65歲

居住地:基隆市

身障子弟姓名:連翊辰(孫子)

障別:第一類自閉症輕度

年齡:12歲

阿嬤的滾動男孩

 

「我們的責任就是把他拉出去,看外面的大世界。」傑出尊長當選人鄭巧巧,在孫子連翊辰的父母離異後接手照顧,並由職場退回家庭,為了讓患有自閉症輕度的孫子,能夠在熟悉穏定的環境中成長,她與未婚的翊辰大伯搬去和孫子同住;六年前,運用自己在基隆市樂齡學習中心「影像紀錄工作坊課程」所學,拿起數位器材掌鏡拍攝孫子的治療進步過程與成長,再透過字幕、配樂、剪接等影片製作流程,完成記錄片《滾動男孩》。

 

翊辰患有口腔敏感型自閉症,小時候只喝牛奶和白開水,拒絕進食其他食物,「我想把他的治療經驗分享給其他家庭。」鄭女士說,一般小孩在肚子餓時都會哭鬧,但是孫子不會,只是不斷地把車子翻過來玩輪子。直到民國100年到台大看診,後又轉介到早療門診,聽從醫生建議去特殊機構後才有所轉變;這些過程和資料都剪輯在紀錄片中,命為《滾動男孩》,是因為小男孩喜歡會轉的東西,特別喜歡玩車子的輪子,看到醫生的椅子有輪子,他也想去玩。

 

鄭女士回憶,翊辰在近三歲開始自閉症早療課程,前半年只要進入教室就不停哭泣,他不懂為何要學說話,除了哭根本不願配合語言老師的教導。「但我們從不放棄對他的治療,從在伊甸接受早療日托學吃飯開始,他不敢吃任何固體食物及有味道的液體,當時真的很難理解自閉症孩子為何跟正常孩子差異那麼大。」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與療育,終於能進入國小附幼和一般孩子融合上課。她感恩指出,當中經過很多醫師、復健師、老師的齊心協助,也從中體會語言課程、職能訓練,及陪伴與行為輔導,對兒童心智培養的重要。

 

「教導他如何打招呼、如何玩、如何交朋友,真的是一步一腳印的學習。」鄭女士表示,家裡有一個需要二十四小時陪伴的特殊孩子,做家長最需要先安定自己的心,充分理解孩子的行為心境會改善,但是不會好,因為自閉兒不會類推,每一個新事件都要重新、重複教導,學習對他們來說真的很辛苦。「社會對自閉症的了解並不多,而且往往因為孩子的缺憾沒有顯現在外表,甚至將他們和精障及智障畫上等號。」因此鄭女士用心在培養他的情緒控管及人際互動,期望能幫助孩子創造好人緣,在學習路上不孤單。

 

因為鄭女士的不放棄,周遭親友也都能接受、包容翊辰的不完美,「接受他、認識他、處理他,給他養分,才有機會開花結果。」充滿愛心正能量的鄭女士,自民國80年開始至今,固定擔任伊旬志工慰訪住民,也曾擔任救國團基隆真善美聯誼會會長;民國99年始,輪班於基隆文化中心擔任說故事媽媽,至今不輟。同時,也是基隆市社會處老人服務隊、家庭福利食物銀行及家庭教育中心的長期志工。

 

也因為有了教養孫子的經驗,民國108年開始,鄭女士進而當起偏鄉學校的閱讀推廣老師,帶領學童從閱讀中探討與思考生活經驗,自從參與各式的志工服務,自身也接受心理、教育、同理心等的相關課程培訓,「服務別人也是成長自己」,期許能擁有更開闊的視野,在有能力時扶人一把、讓對方有走下去的力量,啟動善的循環。
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